一帧帧高清影像记录沧桑岁月,一串串数据解码长寿奥秘。7月3日,潍坊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“青寻乡里,数智助农”三下乡团队走进青州市庙子镇上张村,在驻村第一书记带领下,探访三位年逾九旬的长者,启动“银龄记忆:数字技术守护乡村生命史”特别行动,以科技之力聆听世纪故事,赓续乡土文脉。
聆听:跨越世纪的乡村回声
活动聚焦“长寿现象”与“乡村变迁”两大主题。志愿者们架起摄像机,如同架起一座时光桥梁。老人们娓娓道来,从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,到热火朝天的集体生产,再到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……这些珍贵的个人记忆,正是乡村百年巨变的生动注脚。面对浓重的方言壁垒,团队创新性地启用AI语音识别与实时翻译技术,将老人们的乡音俚语精准“转译”为文字记录,确保口述历史的完整性与准确性,让跨越时空的对话畅通无阻。
解码:数学建模析出长寿“密钥”
如何从老人的生活点滴中探寻健康长寿的共性?团队发挥数学建模专业优势,将老人们口述的日常习惯——如“每日必食自种鲜蔬”、“坚持手工编织劳作数十年”等——转化为清晰直观的可视化数据图谱。运用AI算法深入分析这些生活要素,团队初步提炼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健康生活方式模型,为现代人追寻健康生活提供了源自乡土、历经时间检验的传统智慧“参考书”。
守护:“数智人文”活化乡村记忆
此次活动不仅是口述史采集,更是一次“数智人文”融合的创新实践。“1+1”志愿服务对队将前沿AI技术与深沉人文关怀相结合,实现了两大目标:一是永久性、高保真地保存了个体鲜活的生命史,为乡村留下不可复制的精神财富;二是为乡村振兴中面临的文化传承难题,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数字化解决方案。
数学与统计学院将持续深化“银龄记忆”项目,开发系列数字文化产品,让百年人生沉淀的智慧持续滋养当代社会,实现乡村记忆的“活态传承”。



(文/图:宗鑫彤 李佳欣/宗鑫彤 编辑:宗鑫彤 编审:宋志鹏)